抱石術語大補帖

Yinggan Chen
6 min readAug 10, 2021

--

Tokyo 2020 Olympics 首次納入了攀岩作為比賽項目(Sport Climbing),相信所有喜歡各種攀岩運動的人一定都很興奮,也是本屆奧運中我最期待的賽事,這幾天社群媒體可說是鋪天蓋地的討論賽制、選手(應該僅止於我同溫層 XD),就著這次熱度我也來針對常見的抱石術語做個整理,主要是當初剛接觸攀岩時發現這類型的中文資源比較少,或者即使知道中文卻還是不太能理解名詞背後代表的意義;在這段懵懂的過程,與岩友們的帶領中一面參照著網路上的名詞解釋,到現在算是有比較淺顯的了解,這篇就當記錄自己的攀岩人生及慶祝首度奧運開賽。

話不多說,Let’s GO!!!

常會聽見的攀岩行話

1. Beta: Information about a route. 任何有關該條攀爬路線的資訊

初幾次聽到時會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腦,其實Beta所指的就是一條路線從起攀到完攀的資訊,例如手腳點的運用、重心的轉移…等等,由於每個人的身型不依,完成路線的方式不盡相同,因此也常常會有你的Beta不等於我的Beta的情況。

*攀岩小禮儀: 除非攀爬者有主動詢問(或是明顯爬到沮喪快哭出來),一般來說不用過於熱心主動告知對方Beta,當事人可能正在享受自己解謎的快樂啊~~

2. Problem: A sequence of holds with a start point and end point./ 路線

Boulder problem=Boulder route,其實就是抱石路線,只是岩圈習慣以problem來稱呼,究其原因,如上所述,一條路線因人而異有多種不同的解法,攀爬以前也會先觀察要如何以最省力、流暢的方式攀登,某方面來說的確就是在解決"問題",個人認為problem這個用法非常到位。

3. Project: A route that a climber attempts many times while learning, or the act of doing so./ 計畫;嘗試完成一條路線的過程

有時候problem可能因為難度稍微超越自己的極限,或是不是熟悉的攀岩風格,沒辦法幾次就完成,可能會需要好幾周的嘗試,在這段期間內的嘗試過程就是project。一般台灣市內岩館討論比較不會用到problem 或 project,但在戶外或是閱讀攀岩相關文章影片時都會常聽到這些用法。

4. Crux: The toughest move or sequence of moves on a climb./ 難關

一條路線最難的部分,通常一個problem中,會有一個或多個Crux,通過之後,完攀會相對輕鬆,岩友彼此間討論Beta時,很大一部分也是在討論Crux的解法。

5. Flash: Completion of a climb first try with no falls. / 零失誤一次完攀路線

一條從來沒嘗試過的路線,首次攀爬就直接完攀,即使是知道Beta,例如看過其他岩友的爬法、爬得時候有人指點、看過影片....等等,只要是一次成功,都算在Flash的守備範圍內。

6. Onsight(A vue en français): A clean ascent with no falls, first try, with no prior knowledge of the route. / 在完全不知道這條路線的任何beta,一次直接完攀。

透過英文直翻可以大概抓到意思,Onsight跟Flash有點類似,但是規則更嚴謹,在只看到路線本身,沒有任何的Beta下,一次嘗試成功就稱Onsight

*通常抱石時比較不會區分flash或是onsight,所以在抱石比較常聽到大家喊flash,在傳攀(Trad Climbing)或上攀(Sport Climbing)中有較明顯差別。

7. Dyno: abbreviation for “dynamic movement” / 動態移動

一種近幾年流行的攀岩技巧,有時路線岩點的岩點之間距離得很遠,這時可以利用身體的擺盪發力,幫助自己往下一個岩點前進;因為Dyno動作很大,看起來非常華麗,近期許多攀岩比賽都會設計這種路線以增加觀賽的可看性。

8. Pumped: To be weakened or in pain (usually in the forearms) from a strenuous move or climb. / 前臂肌肉疲勞無力

因為攀岩非常需要前臂肌肉的力量,連續攀爬後,導致小手臂感到腫脹、痠痛、發抖等狀態即為pumped,適度的pumped可以訓練肌肉,但若已經無力或痛到不行就是需要休息的訊號,岩友也常以pumped作為撤退的標準。

抱石種類簡介

戶外攀岩時,山脈、岩石的走向或傾斜角度各有不依,室內岩館也以大致上常見的岩面模擬出各種牆面,順應不同的形態,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以下幾種形態:

  • Slabs/ 內傾、俯角
    傾斜小於90°的牆面,較注重身體的平衡及協調。
  • Vertical/垂直
    大約等於90°的牆面,流暢的腳點轉換及強壯的指力能夠有效攀爬此類牆面。
  • Overhangs/外傾、仰角
    傾斜大於90°的牆面,需要更大的手部力量、大角度的動作及更多的攀岩技巧。
  • Roofs/天花板
    極致的外傾,甚至是水平攀爬,岩點通常較為明顯,對核心的要求更大,會頻繁使用到勾腳(hook) — 腳尖勾(toe hook)、腳跟勾(heel hook)的攀岩技巧。

以攀岩傾斜作為分類,一間標準的岩館一定會看到上述四種地形,下面繼續介紹以這些地形為基礎延伸的攀岩類型:

  • Cracks/裂隙
    常見於戶外抱石、上攀,需要用整隻手、有時甚至整條手臂支撐通過地形,偶爾也會有看到室內岩館設定類似的路線。
  • Traverses/橫移
    橫移是所有路線內最需要耐力的一種風格,也是攀岩很好的暖身運動,透過四肢交叉的訓練方式能夠讓攀爬更為流暢。
  • Arêtes/岩角
    邊角,有時一條路線不會全部都在同個面上,而會像山稜的脊面一樣,需要穿越到看不到的那一側,即為Arêtes,通常需要整個人抱在岩點上,利用手腳法的轉換通過。
  • Circus Tricks/炫技風格
    若按照英文直翻為「馬戲團技巧」,但我認為「炫技」比較傳神。
    通常戶外攀岩不太會看到類似的跑跳或大角度的動作,但近年常見於各大比賽中或是室內岩館中。

寫到這裡,不知不覺也有相當的篇幅,找資料的過程中也一再發現先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和脈絡,溫故知新,因為腳受傷及疫情關係,已經超過四個月沒有攀岩的我感覺很充實;抱石帶給了我很大的快樂,我立志做一個菜菜的抱石推廣大使( ˊ̱˂˃ˋ̱ ),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剛接觸攀岩的人了解岩圈內哏文化,一起體驗抱石的樂趣吧~~~

以下為撰文參考的資料或是一些有趣的討論,有興趣可以參考~

--

--

Yinggan Chen

偏正面,大部分時懶散🦥 偶爾義正嚴辭或是傷春悲秋但更長賴在床上當個廢人 #🐟竿女の裡世界